一临近端午,菖蒲就成了抢手货

本文转自:上观新闻
一临近端午,菖蒲就成了抢手货
水边、沼泽地常可见菖蒲 , 不小心折断 , 一股辛辣、豪放的奇特芳香钻入鼻孔 , 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。 外婆菜园旁的水塘里 , 菖蒲如士兵 , 一株株挺立 , 英姿矫健 。 扁而狭长的菖蒲叶子软剑一般 , 风吹过 , 飒飒抖动 , 水塘成了练兵场 。 外婆移植了几株菖蒲至院墙下 , 长势奇好 , 绿油油地招惹人们的眼睛 。
【一临近端午,菖蒲就成了抢手货】小孩子对菖蒲无太多好感 , 它既不像野果那样可以解馋 , 也没有如花儿那般养眼 , 最多 , 男孩们折来当剑当刺刀 , 奔来跑去冲冲杀杀 , 女孩们则取几段夹在课本里 , 书页会沾染一点香气 。 大人们说菖蒲含有一种油 , 能杀菌杀虫熏走蚊子 , 很多人家割了菖蒲 , 窗台摆一些 , 门上挂几根 , 任它从翠绿变成枯黄 , 干枯了也不舍得扔掉 , 拢到一块 , 划根火柴 , 在屋子角落里烧成灰烬 , 蚊子不喜菖蒲的气味 , 被熏得纷纷夺门而逃 。 还有 , 谁皮肤痒或长了痈 , 外婆就以菖蒲煮水 , 擦拭患处 , 边擦边默念着什么 , 菖蒲水洗过后 , 皮肤会有清清凉凉的感觉 。
一临近端午 , 菖蒲就成了抢手货 , 家家户户都得备好菖蒲和艾草 , “客里不知端午近 , 卖花担上见菖蒲” , 可见 , 此风俗早在宋代就有了 。 那个时候 , 菖蒲和艾草是不用特意买的 , 就算自家未种 , 近处随便一转 , 准能寻得到 。
端午那日 , 母亲必起大早 , 包好粽子 , 用大锅蒸熟 , 而后 , 去外婆家 。 外婆的院子里早就躺了菖蒲和艾草 , 边上的镰刀沾有新鲜的植物汁液 , 那股特有的香气弥散得无所顾忌 。 外婆头搭蓝白宽条毛巾 , 穿浅灰斜襟衫 , 细致地将艾草和菖蒲分成好几份 , 与母亲一起挂在门和窗上 , 东屋、西屋、堂屋概莫能外 。 菖蒲与艾草相依相偎 , 蒲剑艾旗 , 浓香四溢 , 我翕动鼻翼直呼太香了 , 外婆笑眯眯地拍了下木门 , 说 , 蚊虫啊各种坏东西啊都进勿来嘞 , 囡囡放心住外婆家吧 。
农历五月 , 一向被叫作毒月、恶月 。 老人们说 , 从五月初五端午算起 , 有九天毒日 , 端午节是九毒日之首 , 须将艾草和菖蒲捆成束 , 悬挂门上 。 艾草与菖蒲一样 , 驱蚊蝇虫蚁 , 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, 菖蒲叶片呈剑形 , 《本草纲目》里称菖蒲为“水剑” , 民间便以此象征除去不祥的宝剑 , 插在门口以示辟邪 。 这样一来 , 邪虫恶豸休得入户 。
端午那日的午餐自然是丰盛的 , 大白鹅、蹄髈、粽子 , 再加茭白、黄瓜、豌豆、蒲瓜等外婆自己种的时蔬 , 银灰色锡壶也摆上了桌 , 一只白瓷酒盅相伴于旁 , 外婆双手托起锡壶 , 倾斜 , 浅黄色液体从壶嘴流进酒盅 , 她站着端起酒盅 , 入口后鼓着腮帮子快速离开饭桌 , 朝屋子的角落喷了一口 , 另一个角落也一口 , 转回来 , 继续含浅黄液体于口中 , “噗噗”地喷向插于门窗的艾草和菖蒲 , 艾草和菖蒲微微抖了一下 , 似乎抖出了更多的香气 , 轻轻松松就压住了酒味 。 锡壶里装的可不是黄酒 , 而是加了雄黄的烧酒 , 据说 , 雄黄酒跟菖蒲艾叶强强联手 , 解毒驱秽避瘟不在话下 。
端午挂于门窗的菖蒲艾草会保留许久 , 风吹过 , 香气阵阵 。
长大后 , 一度以为用菖蒲驱毒辟邪并不那么可信 , 不过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种仪式罢了 , 但其实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:端午时节正值初夏 , 多雨潮湿 , 细菌繁殖快 , 菖蒲本身含辛辣的芳香油 , 可提神通窍 , 且其全株有毒 , 虫类避之不及 , 甚至能制作杀虫剂 。 史书上亦有记载 , 菖蒲“去寒热 , 除三尸九虫 , 天行时疾” , 所以 , 菖蒲是驱毒草无疑了 。

推荐阅读